似酒釀餅-酒麴起種

Kitchen Time
Kitchen Time @kitchentime

上次做白糖糕多出來的起種,參考堀田誠所著「發酵:麵包「酸味」和「美味」精準掌控」一書,以酒粕起種的方式製作出麻糬麵包。原書中使用酒粕來起種,我則以酒釀替代,主要做法是先培養起種(發酵液),再混合麵粉與水製作預發酵種,最後製成麵包。

今天的主題是「似酒釀餅」,麻糬麵包的香氣讓我想起曾吃過的台北重慶南路上的酒釀餅,以這個食譜為主軸發展出酒釀餅,但這次做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樣的,且未添加酒釀,想不出一個合適名稱,先以似酒釀餅稱呼之,雖非傳統酒釀餅,但香脆外皮Q軟內裡,不自覺便啃光一塊阿。

似酒釀餅-酒麴起種

14 人收藏了這篇食譜

上次做白糖糕多出來的起種,參考堀田誠所著「發酵:麵包「酸味」和「美味」精準掌控」一書,以酒粕起種的方式製作出麻糬麵包。原書中使用酒粕來起種,我則以酒釀替代,主要做法是先培養起種(發酵液),再混合麵粉與水製作預發酵種,最後製成麵包。

今天的主題是「似酒釀餅」,麻糬麵包的香氣讓我想起曾吃過的台北重慶南路上的酒釀餅,以這個食譜為主軸發展出酒釀餅,但這次做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樣的,且未添加酒釀,想不出一個合適名稱,先以似酒釀餅稱呼之,雖非傳統酒釀餅,但香脆外皮Q軟內裡,不自覺便啃光一塊阿。

編輯食譜
查看食譜數據
分享
分享

預備食材

約三天
6個,每份約60克
  1. 第一次的起種
  2. 酒釀 10 克
  3. 40 克
  4. 第二次的起種
  5. 米飯 10 克
  6. 第一次的起種 50 克
  7. 硬種
  8. 中筋麵粉 120 克
  9. 60 克
  10. 起種 20 克
  11. 最終麵團
  12. 硬種 200 克
  13. 中筋麵粉 80 克
  14. 80 克
  15. 12 克
  16. 4 克

料理步驟

約三天
  1. 1

    【第一次的起種】使用白糖糕剩餘的起種或酒釀(含汁液與碎飯粒),加入水,攪拌均勻,蓋上蓋子。完成溫度為24°C,發酵溫度盡量控制在28°C,一天攪拌三次,觀察出現少許氣泡,即可進入下一階段。(紀錄:大約經過了36個小時才出現了細微的小氣泡。)

  2. 2

    【第二次的起種】添加10克的熟米飯在第一次的起種內,攪拌均勻,一樣完成溫度為24°C,發酵溫度28°C。一天攪拌三次,觀察米飯溶解,出現小氣泡即完成。(紀錄:大約經過了12個小時)。完成的起種可冷藏保存1至2天。

  3. 3

    【硬種】取20克的起種,加入60克的水與120克的中筋麵粉混合均勻,麵團完成溫度26°C,發酵溫度30°C,麵團膨脹1.5倍大,再冷藏,可冷藏一晚,盡量在隔天使用完較佳。(紀錄:室溫23°C,約需5-6個小時。從刻度200長高到300的位置。)

  4. 4

    【最終麵團】先用80的水溶解12克的糖,把所有的硬種撕成小塊丟進去,再加入80克的麵粉混合均勻,約略成團後,再倒進4克的油,再揉5分鐘左右,麵團完成溫度為25°C。

  5. 5

    【初發酵與拉伸摺疊】每隔15分鐘摺疊一次麵團,共三次一共45分鐘,之後再發酵約1個小時又15分鐘,或直到麵團膨脹2倍大。(麵團摸起來輕盈、內部有氣體。)

  6. 6

    【分割與整形】在工作檯面撒上手粉(使用在來米粉),麵團移過去,切分六等份,整圓後放在烘焙紙上,靜置15分鐘。(處理麵團時可以感覺使用酒麴起種的麵團特別柔軟,延展性佳。)

  7. 7

    【烘烤】烤箱提前230°C預熱,我把烤架放中間層上放石板,這樣可讓麵團底部直接受熱,但若無,放烤盤亦可,送進去時,用手或鍋鏟把麵團稍壓扁,230°C烤8分鐘,麵團翻面再稍微壓平,續烤8分鐘,翻面回來,再烤5-8分鐘即可。

  8. 8

    【冷卻與享用】這次壓的稍扁了些,趁熱吃外皮酥脆內裡Q軟,有著爆米花的香氣,好像仙貝,麵粉6%的糖帶出隱隱的甘味。可能因為起種放了四天才使用,幾乎沒有酒釀味。(我一共試了三個版本,因此拖了四天,雖然食譜說起種冷藏僅能保存1-2天,但四天後使用仍能成功發酵,只是酒釀味更不明顯了。)冷掉的餅一樣很好吃,因為含水量高,餅皮會略回軟,但很有嚼勁,內裡一樣Q軟,冷吃一樣很香。)若吃不完可放冷凍保存,再回烤即可。

  9. 9

    【第一次成品】這是完全照原食譜製作的麻糬麵包,使用高筋麵粉,添加2%的鹽,總水量高達麵粉的90%,若加上酒粕起種的液體量,麵粉與水幾乎是一比一,操作上可能會較為困難,尤其是分割麵團的時候。這個麵包讓我想到有一次做預發酵麵粉占50%的饅頭,忙中忘了先切割整形再進行後發,等發酵好才想到,於是乾脆切分後直接入籠蒸,就跟這個麵包一樣,發酵好以後直接入烤箱烘烤,這個麵包的預發酵麵粉量占了60%,預發酵硬種已經先幫它發酵超過一半的麵團量。

  10. 10

    【第二次成品】第一次成品的氣味讓我想起曾吃過的酒釀餅,所以第二次開始想以酒釀餅的製作為目標,我先把水量減到總麵粉的50%,或許是水量過少,還有關鍵這次製作的硬種,我過了兩天才用,應該要當天或隔天就使用,出現了類似圖中的狀況(這張是以前製作酒釀餅的失敗照,這次我忘了照相。)麵團中間像沒熟,還帶著古怪氣味參雜微苦味。

  11. 11

    【第三次成品】再細讀幾個酒釀餅食譜,捨去鹽,增添6%的糖與2%的油,水量提高到70%,就是這次的成果了,若曾吃過台北重慶南路上的酒釀餅,它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樣的,所以我只稱它「似酒釀餅」,而且這次還沒有在麵團中加酒釀,待圓糯米新釀的一批酒釀完成,再來做做看,到時候酒釀跟水的比例可能也要多試作幾次。

編輯食譜
查看食譜數據
分享

Cooksnap

你做過這道料理嗎?分享你的成品照吧!

相機和炒鍋的手繪插圖
今日菜單
Kitchen Time
Kitchen Time @kitchentime
發布於
豆皮與睡寶的廚房冒險
繼續閱讀

相似食譜